四個月的實踐全修班
大概是去年3. 4月的時候,當時的我處在一個對自己非常沒有自信的階段,不管是技術、品味.....反正我只知道我在德國唸服裝設計的三年,大部份的時候是被質疑的,學了很多、看了很多卻永遠不會被平等看待,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是非本科出身。我學士是主修工業設計,所以不管我懂多少,在教授和其他本科出身的同學眼裡,我永遠都是門外漢,他們永遠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我就是基礎不足,所以很多小失誤別人犯叫失誤,我犯就叫基礎不穩,能力不足,非本科出身....然後開始無限延伸腦補。很多理論和對設計的觀念也是樣樣不信任,我的意見永遠都是屁,即便後來我發現明明我就是對的.........
就在這種時候彷彿是命運真的會為每個人開一道門似的,無意間看到實踐服裝全修班的資訊,老實說剛看到的時候,感覺很複雜,課程內容確實很讓人心動,但是耗時四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是我必須休學一學期回台灣上課,那就表示我預計的畢業時間會被延長半年,很慶幸的是當時有一些話讓我能夠下定決心,第一個朋友說:我不會說好或不好,但是反正妳現在死賴在那裡,先不管同儕間的壓力,妳的教授們一直都是用這種有偏見的眼光在看妳,現在既然有這樣的課程,雖然也不能保證上完一切就會海闊天空,但是就死馬當活馬醫嘛~
第二個朋友聽完我的計劃只說:聽起來妳是知道妳自己在做什麼的,有計畫的行事就行了~
以上兩個都是台灣的朋友,會講這話我其實不意外,畢竟也認識我那麼多年,他們知道我不是衝動行事的人,但是第三個幫我打了最後一劑強心針的卻是一個德國男同學,我們平常很少交談,那天只是剛好只有我們兩個在裁縫室,就小聊了一下,我也就講到我很糾結這件事,他很堅定地跟我說:妳之所以會心動,就是因為妳內心深處知道妳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然後經過妳自己的全盤分析,妳清楚知道這是一個好的計畫,那就做,管別人贊成或反對,沒有人比妳自己清楚妳需要什麼。聽完這話,我一方面訝異他會這樣跟我說,一方面是完全打定了主意,回家後立刻開始寫信問報名時間和開課日期,然後著手開始處理一切文件。
我開課的前一天下午才抵達台灣,隔天一早就帶著緊張的心情去上課,第一天開始上的課是服裝畫,我一直很羨慕那些ig上的服裝畫神人,我自己看一些tutorial學著畫,怎麼樣就是怪怪的,抓不到訣竅,但是上了服裝畫課之後,一方面老師教了技巧,另一方面也給了信心,有信心就會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會越來越想畫,我從第一張開始都有寫編號,課程結束後我真的把最後一張跟第一張相比,我真的沒有想到短短四個月不到的課可以讓人有這麼大的進步,比起德國人不重視基本功的手繪,我上這課之前大家就已經覺得我畫畫很厲害(我不敢跟他們說我在台灣手繪真的很普通),現在進步這麼多,回去是不是會把他們嚇死啊🤓
再來是服構課也就是打版課,看到這裡應該滿多人會覺得難道德國沒教這些嗎?!老實說,有,但是沒有台灣教的細,因為他們認為這些畫畫、打版、裁縫都不是設計師的主要工作,他們分工分的細所以也就沒有教那麼多,但是就會發生技術無法支援的窘境,或是設計師跟打版師說要怎麼樣,要嘛是真的不了解技術面真沒辦法做,不然就是打版師不爽做直接回:沒辦法!
服構課包含車縫,我才發現我在德國學的車縫有多粗,根本就是快速成衣啊!!!台灣教的方法真的要車的醜都很難。打版的部分,德國也沒有這樣老師在黑板上示範然後一步一步教的,所以上完服構課,我又多一件事可以電爆德國人😏
期間還穿插了電腦輔助、織品、材料學的課,每多上一堂就讓我又想電爆德國人(到底是多偏差😂)
最後幾週是真正的服裝設計課,雖然這算是我不陌生的事情,就是一些設計流程、從主題發想、資料蒐集到提案的過程,但是這裡的教法讓我第一次真的覺得在服裝設計裡沒有那麼多不可以,其實什麼都可以也都有可能,單看自己怎麼玩。這是我在德國三年沒有真正體會過的自由和無憂無慮做設計,這期間透過跟老師的討論,讓我找到突破的方式,這裏的老師真的很有耐心,不怕學生問太多,只怕學生問年紀🤣
全修班結束後還會有精修班,精修班才能真的做自己的collection,但是我不能離開德國超過六個月,加上教授催生論文,不然我其實本來想接著上精修,很想從中學到更多細節。
這段過程也讓我更深入的揭發自己,更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特質,也因為更瞭解自己才能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課程結束後我覺得自己更無所畏懼了,之後回德國我能夠更確切地表達自己的理念和方向,然後也學到很多更好的表現方法。這段時間很多人問我台灣有比德國好嗎?其實這問題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只能說各有千秋,德國有他們厲害的地方,台灣也有自己專精的部分,我覺得也沒什麼好追隨,德國好的我們不好,但是我們好的德國也不好啊!要是整天只想效仿,把自己好的地方都捨棄了,只會變成邯鄲學步,畫虎不成反類犬。真的要說台灣讓我不想回來工作的原因只有........薪資,對!就是錢!我就是膚淺!!!
這是實踐大學推廣教育部的網址,即便不是相關科系或產業的人也都很適合上,可以認識各個領域的人,也讓自己的生活有點新鮮事可以做,如果是想要申請不管是台灣的學校還是要做作品集出國唸書,這都是一個很好的管道
http://eec.usc.edu.tw/Front/Category?Category=31